摘要:大明野史:崇祯帝外出算命,为何连测三次,脸色苍白,惊慌失措?明末风雨飘摇,国家危在旦夕,据民间传说,一次,崇祯帝和贴身宦官王承恩,微服出行。可能是为了散心或者探察民情,见街上有人卜卦算命,周围有不少人。崇祯心思一转,想算一算国运如何,作为皇...
大明野史:崇祯帝外出算命,为何连测三次,脸色苍白,惊慌失措?
明末风雨飘摇,国家危在旦夕,据民间传说,一次,崇祯帝和贴身宦官王承恩,微服出行。可能是为了散心或者探察民情,见街上有人卜卦算命,周围有不少人。
崇祯心思一转,想算一算国运如何,作为皇帝崇祯压力极大,或许面对内忧外患,他已经无力承担。当时周围人很多,说话多有不便,崇祯帝便让王承恩打发其他人走,并把算命先生请到客栈内。
测字先生名为宋献策,他原本是李自成的军师,精通卜卦算命,这次进城就是为了打探明廷消息,恰巧碰上了崇祯,真是不巧不成书。崇祯帝一脸阴霾却气度不凡,王承恩没有胡须,加之宋献策掌握的情报,便认定这是大明皇帝陛下。
宋献策道:“想问客人是测前程、姻缘还是其他?”
崇祯犹豫道:“我想测国事,可以吗?”
宋献策回答:“那就请客官出一个字吧”
“那就测‘有’字。”崇祯随口说出一字。
宋献策皱起眉头:“这个‘有’字可不太好,‘大’字少一捺,‘明’字少一半,意思是大明江山少了一半,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。”
崇祯倒吸一口冷气,心里敲起了鼓,只是在强作镇定:“哦,先生,我说的并非‘有’,而是‘友’字。”
宋献策继续解释道:“这个字同样不吉利,‘友’字是‘反’字出头,现在闯王已经兵临城下,反贼要出头!”
崇祯的眉头已经蹙成一团,攥紧了拳头,几乎快拍案而起,本来崇祯是想借测字讨个吉利的彩头,不料却是这般结果。
“我今天状态不佳,测的字总是说错,我说的是这个‘酉’字。”
宋献策心里暗笑,继续忽悠崇祯:“这‘酉’更加不得了,‘尊’字没有头,没有尾,可能预示着皇帝要……”
崇祯听到此处脸色发白,再也说不出一句话,宋献策也急忙拿了钱溜走了。测完字,崇祯再也没有闲逛的心情,和王承恩回到了皇宫。
那么这个传说是真是假呢,应该是虚构的,但宋献策确有其人。
史料记载:
“献策,河南永城人,善河洛数,初见自成,袖出一数进曰:十八孩儿,当主神器。自成大喜,拜军师,献策面狭而长,身不满三尺,其形如鬼,右足跛,出入以枚自扶,军中呼为宋孩儿。”
宋献策是河南永城人,脸部狭长,身材矮小,右脚有些瘸,走路需要拐杖,身形和鬼魅差不多。宋献策是由牛金星举荐,来到李自成军中,对李自成说出十八孩儿主神器的谄媚之言。十八子就是“李”字,主神器便是统治天下。
虽然这口号比较不靠谱,但也也能看出宋献策的测字卜卦的功力,短短一句话就可以让李自成对其刮目相看,并拜军师之职。在李自成进攻北京城之时,宋献策曾建议李自成动用“孩子兵”,也就是十五六岁的少年作为攻城先锋。
这些孩子动作敏捷迅速,不多时就攻破了京城,其实当时的北京城早已因瘟疫、战乱几乎变成了空城,守备兵力不足,城破只是时间问题。等农民军进了城,宋献策建议:“先安民,乃可入。”事实上,不论宋献策十分精通奇门遁甲之术,这条建议还是比较中肯的,李自成起初接受了建议,但随着时间推移,起义军开始烧杀抢掠,再也无法控制。
如宋献策的本事,忽悠崇祯测字是没有问题的,而这个故事,也可以看出李自成在覆灭明王朝的同时一直以“君权神授”来武装自己,给自己造势,直到颠覆大明帝国。
当然,就算这故事是真实的,明帝国也不会因为几句测字之言就亡了国,而是几乎所有人都能看出大厦将倾,国将不国。
崇祯十一年,孙传庭和洪承畴共同剿灭李自成的农民军,李自成仅剩十八人,逃入陕西大山之中。此时的明军应斩草除根,解决掉李自成,但由于京城防务紧急,崇祯把孙传庭、洪承畴调入京畿镇守,于是给了李自珍贵的喘息时间。
没有多久李自成便再次重起炉灶,加之其惯用的“天命”手段,很快又拉起大量起义军和明廷对抗。在此之前,崇祯有意和满清议和,其实如果真的议和,对大明极其有利。最起码可以直接大幅度减轻辽东压力,让明军腾出手来先解决李自成的叛军。
只不过崇祯犹豫了,这犹豫不决耽误了大事,崇祯担忧文武大臣不同意议和,但从城破之后看,大多数的官员都投降了李自成,崇祯的犹豫纯属多余。在朱元璋在位时期,就已经奠定了“家天下”的格局,百官只是打工的,于是很多官员并不在乎大明的死活,只关心自己的权位。
没有议和,最起码也要保存实力,当时仅有的几员大将,就在崇祯的犹豫不决中战死。千军易得一将难求,大学士杨嗣昌提议和满清讲和,卢象升孤军被数倍清军包围,宦官高起潜按兵不动,卢象升力战而亡。
卢象升阵亡,明军少了主干力量,崇祯只得调来孙传庭护卫京城,关中的匪徒有了喘息之机。可以说崇祯一步错,步步错,不仅没有消灭敌人,还自断一臂,搞得满盘皆输。
不和任何一方议和,仍有办法保存国家,那就是效仿北宋,放弃北方领土,南迁至南京。崇祯十七年,局势迫在眉睫,大臣李明睿谏言:
“天命微密,当内断圣心,勿致噬脐之忧。”
崇祯有意南迁,再次只是有意,其他大臣一通反对,崇祯再次陷入了沉思。
结局是崇祯下令入京勤王,碍于脸面,优柔寡断的崇祯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。那些表面忠心的大臣,在崇祯号召大家为国募捐之时,仅凑出二十万两白银,当李自成攻破京城后,却从高官府中搜刮出七千万两白银,这是何等悲哀。
崇祯并非没有机会,只是机会他手中一次次滑落,人无头不走,鸟无头不飞,崇祯选择用最壮烈方式告别,留得个君王死社稷的美誉。如果崇祯不死,一切都还有机会,他死后明军一盘散沙,吴三桂直接献关投降,一切也就告一段落了。
至于找人测字之事,是真是假,也就无从得知了。